錢要花在刀口上,可是到底哪些東西是刀口?

Jun
Nov 10, 2020

--

今天聽到一集 podcast,大人的 small talk EP99,標題是「媽媽都說錢要花在「刀口上」,那「刀口」到底在哪裡呢?」,雖然這是很主觀的價值觀選擇,但也給了我很多啟發,在這裡記錄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。

我在開始閱讀投資理財的書籍後,學到一個記帳的技巧,就是將所有花費分成「必要」、「想要」、「投資」,盡量減少「想要」,增加「投資」,也讓我養成不過度買衣服、買3C產品的習慣,不過這樣的分類還是很概括,怎麼樣才算是投資?哪些屬於必要?

我雖然用這個方法戒掉了買衣服的習慣,卻養成了另一個壞習慣:瘋狂買書。

在用這個方式記帳的一開始,我把買書歸類為「投資」。我認為買書學到的知識或想法上的啟發,能在未來帶給我更多幫助,但我忽略的事情是,我沒有看完現有的書才去買新書,誠品會員每個月的 77 折都給我一個機會(藉口)買書,結果就是,買了一堆,但看完的大概只有 1/3,這也讓我重新思考,錢要怎麼花才是更有效率的。

在這集 podcast 的一開始,Bryan 就提到「資產」與「存貨」的差別,我自己再補上一個類別「負債」,以下簡單說明:

▶ 資產:買了之後,能持續為你帶來更多的價值/現金流/好處
▶ 存貨:買了之後,只能獲得它相應的價值
▶ 負債:買了之後,你需要為它繼續花錢、繼續付出時間

不管是產品或服務,在購買的當下,都需要想到更長遠的效益,才有辦法用一樣的錢,買到最多的好處。

其中 Bryan 提到的兩個概念讓我很有啟發:

  1. 花錢買槓桿
  2. 花錢買有限的資源

雖然資產/負債的概念很簡單、很好理解,但現實中,我們需要有更明確的判斷依據,才有辦法在各式各樣的產品與服務當中,做出選擇。

▎花錢買槓桿

錢是一項工具、一個達成目標的手段,所以如果能用錢買到更多的價值,當然再好不過,而能發揮槓桿的東西,就是其中一個「刀口」。

槓桿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買資產,像是學習資源、書籍、課程、可以出租收租金的房子……,這些都可以讓錢為你帶來更多價值。

第二個方式是買機會,買認識別人的機會、買別人認識你的機會。

人脈能為你帶來更多價值,但人脈不能買,你只能買獲取人脈的機會,像是參加講座、實體課程……,這些都能讓你有機會認識「對自己很有企圖心」的人們,這些是購買線上課程沒辦法獲得的社交性。

讓別人認識你的機會,Bryan 用的方式則是爭取上台的機會,讓一場三小時的社交場合發揮更大效益。如果只是參加者,在會後一個一個認識、交換名片的效益,遠遠不及你上台分享、與大家建立的連結。你不用認識大家,但全場大家都認識了你。

而關於人際關係的機會,第三個 Bryan 會花錢買的是外型、形象。心理學實驗「月暈效應」指出,在觀賞月亮的時候,你不只是看見月亮本身,也會注意周遭的月暈,從而建立你對月亮的看法。意思就是,人的認知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而得出整體印象,常常以偏概全。如果對方呈現的是乾淨整潔的印象,就會傾向於覺得對方是個好人。因此,花一點時間及心力在外貌,其實也是一種槓桿的方法。

▎花錢買有限的資源

即便你再有錢,如果沒有時間與健康,你也沒辦法好好享受這些錢。所以如果能用錢買到這兩個有限的資源,應該可以說是 CP 值最高的一件事了,這就是刀口中的刀口!

如果消費的當下,不再只是用金錢衡量事物,雖然會複雜得多,但也更能釐清自己的價值觀。

Bryan 用信用卡消費舉例,他說有些人很厲害,把回饋、紅利算得很清楚,辦很多張信用卡,每次消費都選擇最優惠的那張卡,聽起來可以省下不少錢,但也花了不少時間比較、計算、對帳。每次消費多花的那 2 分鐘和對帳的時間,跟最後省下來的錢比,真的值得嗎?

最後 Bryan 選擇只用一張信用卡,將思考要刷哪一張卡的時間和對帳時間都省了下來。就當作是把沒省下來的錢,拿去買了時間,也買了一些腦容量XD

另一個有限資源是健康。

我從小就過輕,到現在還是瘦不拉機,這不是在炫耀,只是想提一下我媽從小就灌輸給我的觀念:吃的不能省。如果是為了健康,不需要為了省錢,去吃便宜的東西。

不是說每餐都一定要吃大餐,但如果可以,就三餐盡量都挑品質好一點的店去吃。雖然我還是會想吃泡麵、麥當勞,但我一定都會提醒自己,即便是外食也要多吃蔬果,貴還是要買。而這些就成了我的「必要」花費,如果要節流,也只會從「想要」的類別去省錢。

另一個例子是運動。如果運動的習慣真的很難自己養成,也找不到朋友陪你一起運動,那花錢去健身房找教練或買課程也許就會你的選擇,以前我會覺得找教練太奢侈,但經過一年自己督促自己的結果,就是一年跑步的次數不到10次,我開始覺得我需要試試看另一種方法了XD。

感謝這集 大人的 small talk EP99 讓我重新思考金錢使用的原則和依據。

以上就是對這集 podcast 內容的整理,希望也對你有所啟發~

--

--

Jun
Jun

Written by Jun

閱讀筆記、觀點分享|Instagram: @junlearning

No responses yet